Search

臨終關懷中,陪伴者最難的課題,就是如何安慰喪親者。

這十三件事,是對喪親者千萬...

  • Share this:

臨終關懷中,陪伴者最難的課題,就是如何安慰喪親者。

這十三件事,是對喪親者千萬不要做的事。
關心也需要有智慧和足夠的同理心。

1.請別對喪親者說你了解他的痛苦。一個擁抱,一個誠意的微笑,一個握手。一個肩膀的輕拍。或遞上一些食物和飲料充飢。都比你說你了解他的痛苦要好。因為他的痛苦,你無法完全體會,有時無聲的陪伴更勝不著邊際的言語。

2. 請別要喪親者儘快走出親人死亡的陰影。盡管經過了一年,或五年,如果他每次談起死去親人,都還是憂傷的話,請你允許他擁有自己的憂傷。他其實只需要我們重複性的傾聽,並非我們的勸告,

3. 請別告訴喪親者"每锢人都會死,請節哀順便"
很多時候,不多說話,反而是更好的存在與陪伴。如果他願意多聊,就多聽。和他共同分享和亡者的回憶,和他的回憶你們和亡者的點點滴滴。如果他願意意多說,請給他一個獨處的空間。

4. 請別再與喪親者談話的過程中,刻意地迴避談論亡者。
如果你願意,在亡者的紀念日(忌日或生日)以卡片或信件,電話拜訪表達你對喪親者的關懷。
在談話時,你可以像亡者生前一樣,直接稱呼他的名字。一同哀傷的人生,更能安心地療癒彼此的失落。

5. 請別鼓勵喪親者連忙移除亡者房間的遺物,或做出重大的生活改變(例如:轉校/離職/搬遷)
這只會讓喪親者需要花上更大的努力去調整生活的步伐。讓他用自己步伐去決定他何時願意割捨亡者的遺物,去決定哪些是一定要留下來的遺物做紀念品。

6. 請別把彼此的哀傷做比較。
請別建議剛失去孩子的父母,再生個孩子,或提醒剛失去孩子的父母,他們還擁有別的孩子。
你的善意建議只會讓喪親者對你產生厭惡感。或自貢為何無法如你所期待的那樣釋懷,開朗。這是會哀傷的療癒過程愈顯困難。

7. 請你允許喪親者擁有獨處的空間
你不需要時時刻刻對喪親者表達關懷,悲傷也是需要獨處的。然而,有些時候是我們不知道如何面對喪親者,而以此為藉口,將他孤立。
你可以試著邀請他:"當你需要我陪伴你的時候,不妨打個電話給我"或者你可以再主動一些:"下週六晚上,我們去吃頓飯吧!"你就必須要等待。如果他想要獨處,他會婉拒你的好意:如果他希望找人分憂,那麼我們的邀請或許就可以讓他有一固空間,去梳理自己的哀傷。

8. 如果喪親者對亡者存有遺憾與自責,請別做道德的法官。
請別再喪親者的情緒反應做出價值性的批評或分析。請聽他說出心中的遺憾與自責。愈複雜的悲傷,需要愈多的時間和空間去療傷。

9. 請別讓喪親者順應你所要求的方式哀悼。
每個人有他自己哀悼亡者的方式。你可以建議,但別強求。譬如:你可以建議一同協助喪親者完成往生者的回憶錄,整理照片,完成往生者未了的心願。寫作或作詩悼念亡者等等。由喪親者決定他何時要哀悼亡者。即便他拒絕哀悼,也請你要允許他。

10. 一般來說,男性的哀傷反應較不外顯,女性則有表達哀傷的能力。
這並不代表男性的哀悼時間比女性短,有時候,男性愈是壓抑哀傷,愈有可能導致痊癒的過程拉長。請鼓勵所有準備好的男性喪親者主動去經歷哀傷,請讓哀傷的過程不艱困。

11. 喪親者過於專注在工作是無法忘記傷痛的。
雖然能夠再次投入工作是復原哀傷的必經歷程,可是過度投入工作和否認或抗拒哀傷時,我們就必篢對喪親者多加留意。愈是延屬經歷哀傷,愈會多年後冒出一種莫名的憂鬱不斷地困擾其生活。

12.哀傷是不會隨時間漸漸淡去的。
哀傷並非以時間直線的方式消逝。
面臨哀傷的喪親者,心中有兩股力量。一股是想要復元的力量,一股是想要哀悼的力量。每位喪親者都需要那兩股力量多次的搖擺之中,來回掙扎,逐漸調適自己,進而找到一個能和外在世界連結的相處之道。主動去面對哀傷,恢復可能性是更大的。

13.死亡結束的只是生命,而非關係。
請別勸告喪親者把亡者忘掉,過一個展新的未來新生活。我們可以協助喪親者在情感上為亡者找一個得以尊重和肯定的心理位罝。並鼓勵喪親者在生活繼續前進的當兒,隨時依照自己的意願,回頭悼念亡者。
讓離去的家人得以善終,讓彼此的關係得到善別,讓喪親的我們繼續善生。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活動歌手/婚禮歌手/生命教育講師/圖文創作/企業激勵講師
View all posts